題圖作者:yaoyaoma
本文節選自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梁永安的新書《梁永安:閱讀、游歷和愛情》。
為什么我們活得那么累?
為什么我們越來越茫然?
為什么我們甚至開始不知道“我是誰”?
我們被指責內卷,又被指責躺平;我們被販孤獨,又被推銷愛情;我們被推向對立,又被斥為無情……
有人問,這代年輕人怎么了?
可是,我們也想問,我們應該怎樣正確地生活?
在本書中,梁永安教授告訴我們:
展開全文
打破一切權威,熱愛真實的世界,而不是虛構地生活;
關于愛情,要有堅定的單身信念,才有能量給對方輸送溫暖;
多讀書。書和人的生命,是連在一起的;
要有點兒離群索居的氣質,要有點兒孤獨的能力;
好的人生是兢兢業業地珍惜自己、逆流而上,也就是堅持自己的判斷;
為自己建立一種有尺度的生活,制定一個需要費力的目標;
梁永安老師從閱讀、游歷、愛情、工作、女性、自我、修養、孤獨、人格、社交等15個主題切入當下青年群體的時代癥候,期望與青年人一起突破對問題的單一認知,體會到生活的無限可能與多元價值。
點擊文末“ 閱讀原文”亦可購
單身是一件光榮的事
文 | 梁永安
圖 | yaoyaoma
現在單身獨居的人越來越多,這是很光榮的。其中的意義是什么呢?中國古代缺乏個體文化,每個人都處在家族里。西方文藝復興,特別是大航海時代之后,很多傳教士、探險家、考古學家等都跑出去了,他們沒有拖家帶口,而是獨自一人出去建立起個人價值,獨立地、探索性地生存,這種現象和西方國家的文化有關系——他們的文化更注重個體,以個人價值為核心,強調的是個體和上帝,而家庭和父母居于次要地位。
我國不同于此,我們注重的是集體、家族,弘揚一種宏觀的、“大”的價值觀。事實上,我們也需要個人的獨立性、自由感、探索性,但是在經濟還不是很發達的情況下,我們的個體性消融在了日常生活的柴米油鹽里。
現在有一批年輕人因為精神文化等因素而單身了,其實是給整個民族打開了另外一種可能性,即“在這么大的群體里如何探索獨立的生活、建立獨立的價值”,他們不僅是為自己,也是在為后代開路,如果有三代這樣的人,就會形成一股很大的社會力量,他們可以自由地選擇結婚或不結婚,不管做出怎樣的決定都能過得豐富多彩,而現在我們的歷史記錄里看不到單身人的生活的豐富多彩性。
當下的這一批年輕人正在通過音樂、旅行、創作、媒體等方式尋求豐富性,踐行一種很艱難卻具有獨特價值的生活。這種生活的構建如果僅僅靠一個人的努力可能是短暫的、曇花一現的,但如果是大群體共同搭建,情形便大不相同了。
單身生活或者說獨自一人的生活是一種能夠發掘內在自我價值的、具有強大精神成長力量的生活,而我們的歷史傳統中缺乏這種經驗。所以,雖然現在年輕人生活得很艱難、苦澀,但他們是在造福后代,為后代探索一種全新的生活。
以前農業社會的生活方式是代代相傳的,如今,從這一代人開始,物質生活的比例下降了,精神文化生活比例上升,年輕人不斷拓展生活的趣味性,挖掘新的生活價值,在幾代人這樣的努力下,我們終將完成這件事情,形成和西方不一樣的中產化——西方的中產化是在工業環境下進行的,特點之一是“大批量”,比如美國城郊有大批房子,中產階級每個人的生活都大同小異;對于人口基數更大的中國來說,如果每個人都具有探索性,我們更有可能創造出很多種不一樣的生活,給人類社會帶來新一次的變革。
所以,每當我看到社會上單身的年輕人過著充實的生活時,我就特別佩服他們,那是真正地在為社會的發展“以身試法”吧。
年輕人這樣做的價值很高,現在中國有14億人口,在這樣龐大的人口數量之下,哪怕一部分人選擇不結婚也是可以的,國家甚至可以嘗試設立專門的單身補貼,而不是一味地鼓勵所有人結婚。面向單身人群,國家可以開展一些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