俄國社會心理學家包達列夫做了一個實驗。
他向兩組大學生展示同樣一張照片。對第一組學生說,這是罪犯;對第二組學生說,這是科學家。
大學生對照片進行描述。
第一組學生寫道:“凹下去的雙眼里,都是仇恨,下巴突出,證明要頑抗到底......”
第二組學生寫道:“深邃的眼眸里,都在思考,下巴突出,是難得的意志......”
同樣一張照片,得出截然相反的結果,其根本原因是“展示照片時,進行了不同的提示”。
這就是著名的“定勢效應”。一個人在心理上,會有某種思維趨勢,并且深度影響到了后續的人生發展。
真正厲害的人,敢于打破這個效應,公正看待一切,敢于否定自己,不給自己的思維設立太多的條條框框。
01
先入為主的印象,主動推翻。
看到一個臉上有刀疤的人,我們馬上就會想到“打打殺殺的壞人”。因為我們平時在電視上看過,“古惑仔”就是這樣的樣子。
萬一“刀疤臉”是一個好心的商人,你可能因此錯過了發展的機遇。別人的疤痕,只是手術留下來的而已。
看到一個穿旗袍的老太太,你會覺得很舒服,認為對方體面的生活。畢竟,旗袍留給大家的印象,就是這樣的。
其實,老太太是一個蠻不講理的人,她的孫子考大學,她特意穿上了旗袍。
根據慣例去判斷一個人,往往是錯誤的。如果你堅持要這樣去做,對外會失去人脈,對內會失去好的家庭。
展開全文
暑假時,接到朋友的,他的女兒考上了名牌大學。
我很驚訝,因為朋友的女兒上小學時,成績很一般。
經過交流,我發現了朋友的教學方法。
女兒拿著試卷回家,朋友沒有沖著“六十五分”生氣,而是說:“這次的語文試卷,很干凈,字也很整齊?!?/p>
避開所有的缺點,點贊所有的優點。當朋友把“批評變成表揚”之后,看女兒的方方面面,都順眼了。自然,女兒也很整齊,變成了自信滿滿的公主。
很多家長,動不動就批評孩子:“那點成績,對不起上輔導班的錢??;看隔壁家某孩子,比你錢多了;就進步一次,不值得驕傲......”
把孩子過去的“缺點”一直保存起來,哪怕孩子長大了,還在嘮叨。這樣的家庭,顯然是教育不好孩子的,看不到希望。
拒絕先入為主的印象,你才能公正看人,發現別人的優點。交流互動,就順暢多了。
02
身邊的陳舊事物,主動扔掉。
常常有讀者問:“我那么愛他,可是他還是離開了我?我要怎么辦???我要不要去找他?”
很愛一個人,沒錯,但好的愛情,是需要雙向奔赴的。如果不是,那就要學會舍棄了。單相思是沒有什么意義的。
“舊的不去新的不來”這句話,不僅適合愛情,也適合事業發展、家庭環境改變等。
打個比方。
在整理家里的東西的時候,很多老人會出現“這樣不舍得,那樣也有用”的想法,然后把舊物都留下來。
但是留下來之后,舊物還是舊物,再也沒有用了。
只是老人看到舊物,會想起,曾經在某一天,用它來煮東西、用它來當坐墊等。
過去有用,不等于現在有用。有很多東西,不是一次性的,但也僅僅是用幾次而已。
什么都覺得有用,還談什么“斷舍離”?
正確的做法是,想一想舊物在未來,會不會用?騰出空間,去接納新興事物。
非常明顯的是,我們過去用座機,后來用移動,現在用智能。如果堅持安裝座機,雖然花了錢,但實際用途,卻很小了。你還會因為錯過了而煩惱。
把“舊”的都舍去了,你就能過上全新的生活,并且和時代同步發展。
03
發現方向搞錯了,就拐個彎。
很久以前,人們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,形成了地心說。
有人發現地球圍著太陽轉動,但是人們不相信,尤其是那些“地心說的創立者”。
為了證明“地心說”,托勒密煞費苦心地創造了本輪——均輪模型。后人用增加本輪的方法來補救地心說,導致小本輪增加到80多個。
直到16世紀,哥白尼用事實證明了日心說,地心說才徹底被淘汰,“本輪”也被證實是主觀臆斷的東西。
“山重水復疑無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”,拐彎的道理,常常掛在嘴邊,但是很多人卻不能拐彎,非得撞上南墻不可。
其實,在關鍵位置,誰拐彎的時間越早,誰就越能獲得成功,運氣更好。
倪萍在《姥姥語錄》里寫道:“日子得靠自己的雙腿往前走,大道走,小道也得走,走不通的路你就得拐彎,拐個彎也不是什么壞事,彎道兒走多了,再上直道兒就走快了?!?/p>
錯了,勇敢地認錯,會留下一個好印象;如果不認錯,就會一錯再錯,別人會疏遠你。這樣的道理,生活中常常遇到,需要悟透。
04
《君主論》里有一句話:“能隨著時代和世事而改變他的本性,命運就永遠掌握在他手中?!?/p>
一個人之所以厲害,不是他做出了驚天動地的事情,而是他活得不累,不一條道路走到黑。每一個日子都新的,不必把昨天的破事,請到今天來。
曾經你總是想贏別人,后來你贏了別人,還低頭向別人致敬,這就是真正的成熟。
當你敢于否定自己,公正對待一切時,恭喜你,人生已經到了新的境界了。
作者:布衣粗食。
關注我的文字,走進你的心靈。
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。
還木有評論哦,快來搶沙發吧~